近期,多地教育领域规范措施落实情况引人关注:广东、江苏等地收紧中小学教具管理,“小学停止订购教具”的说法引发家长讨论;开学季,江苏、湖北、河北等地区甚至出现“全面禁订”校服的情况。签订的合同到期,企业库存积压,学生开学没有校服穿。
助教的管理曾引起争议。 “禁订”校服偏离了政策的本意。
“自2025年秋季学期起,全市所有小学停止征集教具”、“严禁小学一、二年级推荐教具”。最近,t广东深圳、江苏台州、江西福州等地区教育部门纷纷发布教具管理通知。 “教具严禁进入校园”的解读在网络上流传后,家长群体的反应出现分歧。
“终于,我们不用每天要求孩子做运动了,可以花更多的时间读书和玩耍。”深圳一位小学生家长对新政策表示支持,认为此举已经过时了,可以减轻孩子的学业负担。然而,安徽一位初中学生的家长却忧心忡忡:“初二、初三面临着升入高中的压力,学校推荐习题的力度不均,我们不知道选哪本书,成绩如何保证?”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褚朝晖表示,为了针对教具泛滥的现象,标本兼治,一方面要改变一些学校和家长依赖“考试”的教育模式;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率,同时进一步完善教育评价体系,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从根源上减少对教具的过度依赖。此外,教具的选用应尊重教学一线,不应由行政部门主导。
相比助教争议,校服“一刀切”的矛盾更为尖锐,苏州的情况尤为典型。无论是2023年江苏省教育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服管理的通知》,还是《意见》2025年8月苏州市教育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苏州市中小学校服管理的通知》(苏教备[2025]号)。前者明确“校服采购工作组中家长和学生代表比例不低于80%”,“对企业和学校实行‘双报’制度”;后者仅设定了上限 限制“学生平均每年校服费用不超过800元”,并没有否认“自愿订阅”。
但当地人的实施却完全脱离了轨道。苏州某区家长委员会主席告诉记者:“我们严格按照规定组织家长投票,三分之二以上同意购买,合同也签订了。突然,我们收到了教育局‘全面停止’的通知,现在没有人对因购买而造成的损失负责。”更可笑的是,有的学校不仅禁止新订校服,还要求“暂时不发放”校服,导致学生开学时只能穿休闲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