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荆楚网(湖北日报网)消息(记者卓宇通讯员李梦婷孙进)11月6日,记者从应城市“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成果发布会获悉,经济总量先后突破400亿元、500亿元,化工产业加入“国家队”。规模以上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由“十三五”末的不足10%提高到71.07%。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向好,数量和质量双提升,发展“信心”更加充足!
“十四五”我们领先,质量发展成绩突出
2024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元,位居孝感第一、全省前列;县域经济跻身“中部百强”第56位,位列孝感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全国百强”之一。在省委、省政府的推动下,国家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会上,市发改局局长陶娟介绍。
“十四五”期间,我市抢抓国家“两新两重”政策机遇,争取中央省优势资金51.6亿元,实施水利、能源、交通、社会事业、城市建设、产业发展等领域重大项目286个; 458个老旧居民点得到整修,焕然一新; 478个亿元以上项目集中开工,完成投资727.3亿元,发展动力更加强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时间我市实施流域水生态治理和基础设施工程,统筹推进减碳减排、绿色扩容、增长增长,实施节能技改项目201个。湖北应城化学工业园被评为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在应城市建设百万千瓦新能源基地、首个300兆瓦压缩空气储能电站示范项目。单位GDP能耗降低15.9%,成功荣获省级文明建设龙索德奖。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改革促发展,积极推动全国统一市场建设,加快武汉都市圈一体化步伐,我市加快“一物联办”,实施发放五证同时,定期实施“得地即建”。政务服务“一张网”全省互联互通,1975件政务服务事项可网上办理。全省营商环境排名大幅提升,由第89位上升至第42位,位居全省第一。
夯实产业基础,支撑百强冲刺“脊梁”
应城工业门类多、体系宽,41个工业大类中的27个覆盖了31个制造业中的23个。 “十四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年均保持中高速增长。 2024年突破522亿元大关,工业增加值达到169亿元。
在梯队建设方面,我市坚持“抓大、扶小、培育强”,定点工业企业数量由2021年的154家增加到目前的181家;培育壮大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9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0家。强化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构建业务发展多层次发展梯队。
“立足‘楚天盐海’资源禀赋,聚焦现代化工(矿盐化工)产业集群,集团正着力推动特色产业从‘单点突破’向‘集群崛起’转变。”市科技局局长吴高珍介绍,为推动产业绿色转型,“百企百亿”技改将滚动实施,重点推动传统化工企业节能减碳和技术升级,让行业的“绿色含量”和“黄金含量”同时变得更好。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据了解,我市数字智能赋能不断深化,累计培育出省级两化融合示范和10级先进智能工厂共18个。全省唯一的盐业技术研究院落户应城,推动高端食盐及多种盐类等高价值产品的研发;富邦科技自主研发的砂粒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吉和昌化学已成为锂电解液添加剂领域的全国“小巨人”。
吴高祯说,我们要继续结合工业经济优势,认准“产业路线”,集结“集群集群”,聚焦“链链”,走“数字智路”,严把“管控”,推动工业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应城“百强变百分”打造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