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前,全国秋粮收获已经结束,北方各地冬小麦正逐步进入密集播种季节。中央气象台预计,今明两天全国大部分地区以晴好天气为主。各地要抓住有利时机,加快发展秋收秋播。
目前,北方各地冬小麦正逐步进入集约播种季节。截至11月4日,河北地区冬小麦播种已基本完成,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区已完成30%至50%;江西、湖北等地油菜播种也已基本完成,其中江苏、陕西已完成近90%。与此同时,湖南、江西等主产区晚稻收割率达89%。
气象部门预计今明两天大部地区晴好全国秋收、秋播种的天气水平将“适宜”。这是加快发展秋收、播种、移栽的重要机遇。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今明两天,预计河南大部、皖西等地区出现中雨,局部土壤墒情状况恶化,可能导致小麦、油菜播种推迟,秋播天气等级将回归“次适宜”。
气象部门建议,北方冬麦区要抓住有利天气,加快耕田、烘干、脱粒。对于因降雨可能推迟播期的地区,要高度重视播种质量,通过选择适宜品种、科学施补苗等一系列综合措施,降低因推迟播期造成的弱苗风险。l 底肥。此外,江南、华南晚稻产区也需趁着有利天气加快收割,对收获的粮食进行通风干燥,并妥善收储。
精准为天气“把脉”,保障秋收播种
面对瞬息万变的天气,如何将准确的预报转化为有效的行动,抢占田间先机,确保丰收?在贵州,气象部门近日发布了《耕地用途种植调控图》,成功指导农民在气温出现、降雨出现之前完成油菜播种。
10月29日,贵州省气象局工作人员通过视频塔查看全省各地秋播情况时发现,安顺市平坝区一片良田尚未落油菜。水稻收割后。天气预报显示,未来几天将有冷风带来降雨。如果不播种,可能会错过播种油菜的最佳时机。
开通“三渠”是农业种植中改善排水、加强防洪的一项工程现场措施。抓住“雨前窗口”开“三渠”,可以有效防止雨后水害,是保证油菜成活的关键。接到提示后,安顺平坝农业部门立即做出回应。第二天一早,农民和农机操作人员就被组织到田间地头,在雨前完成秋耕、播种。
工作人员所说的“一图”,是贵州省推出的“耕地利用管控图”。该系统由贵州省气象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共同建设。结合卫星遥感,气象观测、塔台视频、耕地质量等多源数据,为每一个轮廓建立准确的“数字档案”。根据不同农耕季节、种植类别,结合气象条件,快速给出应对建议,保障农业生产。
今年秋收播种以来,各级气象部门加强了与农业农村的合作。通过合作和部门间关系,组织实施专项气象服务,监测天气对秋收、播种、粮食烘干、储存、运输等方面的影响。
中国气象局减灾服务司农业服务处处长于迎春:在预报方面,我们推出了自主研发的天气预报模型,可以进行模拟预报玉米、小麦的保种期适期播种、农业调整的农业调整和农业的农业调整。服务方面,我们开发了农业气象AI代理,实现农业气象数据的智能分析。我们会同农业农村部发布了一轮农业灾害风险预警,为各地避免特大气象灾害、减轻恶劣天气影响奠定了良好的引领作用。
新技术为连阴雨中水分精准“脉搏”保驾护航
今年,正值秋收、秋耕、秋播种的关键时期,山东多地遭遇干旱、降雨。山东省气象局会同省农业农村部门开展“遥感+气象+地面+模型”协作监测预案,为洪水、降水等科学传输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今年秋天,山东遭遇连阴雨。云层抑制了光学卫星的遥感,使其难以有效跟踪地球。农场内涝风险持续加剧。针对这一问题,山东省气象局遥感应用创新团队整合应用风云气象卫星数据,结合实时降雨量和土壤湿度数据,构建了“遥感+气象+地面+模型”的多源水分监测系统。
山东省气候中心副主任 李峰:我们把卫星遥感、土壤湿度、降水和野外蒸散模型结合起来,相互补充、修正。开展全省田间墒情动态监测,实现“墒情一判”“风险可预知”,为全省三秋科技工作调度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田间湿度是指土壤湿度。如果下雨时土壤太湿,农业机械就无法深入土壤,种子就容易腐烂。排水和播种应在短暂的阳光照射时间内完成。通过该监测系统,当地气象部门可以实现云雨等复杂天气条件下全省农田土壤水分分布图,实时监测水分变化情况。据介绍,监测系统空间分辨率可达250米,为农业部门及时组织排水、收割、播种提供了准确依据。